:::

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數: 2365人

歷史沿革

位處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本鄉與北斗、田尾鄉鄉界,本鄉農田在沖積扇上因此灌溉不易,故以前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之用,本鄉地處大埤之頭,故稱為埤頭。另,據史料記載清代早期遍地荒野,而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本鄉如番仔埔等地,後因閩、客逐漸來台落腳墾荒而有漸有聚落形成。直至1861年載潮春起義,小埔心人陳弄(鄉民都稱他為啞吧弄)揭竿響應,一開始聲勢浩大、戰無不勝,被擁立為西王,但在嘉義戰役遇挫,退回小埔心,1863年4月清軍強攻陳弄陣營,是謂小埔心之役,陳弄率眾達2000多戶居民抵抗清兵,可惜最後因寡不敵眾,陳弄夫妻壯烈成仁,村民亦死傷慘重。當時遺留下來,以夯土築成的清軍古砲臺現仍存在,戰場位置就在現今合興村。依據史學家洪敏麟教授考據,戰役之前,小埔心約有二千餘戶,非常富庶繁榮,陳弄敗亡後,小埔心全庄遭大火焚燬,連燒數日,致使人口乃據降,僅存七、八十戶。日治時期開發河圳、大埤,極力推行農業發展,直至迄今成為彰化縣主要農業生產中心之一,居住人口全鄉達17村約3萬2千餘人。

鄉名由來

本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本鄉與北斗、田尾鄉鄉界,因位在沖積扇上之本鄉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而本鄉在這大埤之頭,故稱之為埤頭。

村名由來

早期一些村名由來,本鄉從最早有史載可考資料,可知清朝早期仍遍地荒野,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本鄉,如番仔埔,又依漢來本鄉開墾落腳環境形成本鄉很多村落、部落名稱由來,如沙崙頭、周厝崙、崙仔腳,竹圍,牛稠仔、十三甲、十戶、四戶、六戶、三塊厝、大湖厝、水菜籃、公館等等,茲略述如下:          
(1)埤頭:為今和豐、興農、埤頭三村。由於埤頭庄建埤,引進舊濁水溪的水灌溉農田,埤頭部落因係建於埤之源頭,故稱為埤頭。   
 
(2)周厝崙:舊大字周厝崙,昔為沙丘廣佈之溪埔地,周姓移民在沙崙邊緣築屋而成部落,因而得名。  
 
(3)崙仔:為今崙子、永豐二村。崙仔昔稱公館崙或崙仔腳、北側連周厝,往昔一帶為沙丘廣佈之地。舊大字崙並包括崙仔聚落南方約一里處之「十三甲」,即今之永豐村,因墾成面積約十三甲,故永豐村又稱為十三甲。 永豐村因日據時代「豊」「豐」兩字共用,原本為「永豊村」經該村村民大會提案於110513日投票表決通過將「豊」字變更為「豐」字,又於110922日經埤頭鄉民代表會審議通過,陳送彰化縣政府於1101018日核准變更村名為「永豐村」並於11111日起公告實施。   
 
(4)小埔心:為今合興村。小埔心因係位於本鄉未墾埔地之中心位置,又與埔心鄉之大埔心有所區別,故稱小埔心。  
 
(5)連交厝:為今平原、崙腳二村。地名起源不明,舊大字連交厝包括今連交厝與崙仔腳二大集村且相連為一、二村並有埤圳相通。因為「連」讀作Liam,與「粘」同音,而不讀作Lien。又閩南語「交」音Kau與「溝」同音,所以連交可能即粘溝之諧音。  
 
(6)番仔埔:為今元埔村。本村往昔一帶屬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故名番仔埔。 
 
(7)牛稠仔:為今芙朝村。本村所在地往昔為一廣闊草埔地,為農業社會飼放牛隻之原野牧埸,並設有供牛隻棲息之牛舍,因而得名。 
 
(8)新庄仔:相傳為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鄭姓族人先於鹿港一帶墾殖,道光年間移來此地開墾新建村莊,故名新庄。  
 
(9)路口厝:為今竹圍、中和、庄內等村,路口厝往昔為西螺鎮涉過濁水溪北上,往鹿港之路,因而得名。   
 
(10)大湖厝:居民是由水菜籃遷來,且大都姓胡,因而得名。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