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馨館海洋水族生態缸──魚兒家族介紹藍雀正式名稱為藍刻齒雀鯛,學名為Chrysipitera cyanea。藍雀主要分布於日本紀伊半島以南、西太平洋海域、印度洋等熱帶海域,是珊瑚礁海域中常見的小魚。藍雀的性別判斷主要來自於魚尾,雌性的魚尾相較於身體的深藍色,反而是以透明方式呈現。別看藍雀小小的,他們的地域意識相當強,時常會攻擊其他魚種,有〝藍魔鬼〞之俗名。雷達 雷達,正式名稱為絲鰭線塘鱧,學名是Nemateleotris magnifica,屬於暖水性近岸底層小型魚類,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雷達魚的外觀主要呈現透明色,尾端則是亮橘色漸層,體態為短小有力的流線型,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背上的那一根「雷達」,其實那是雷達魚背鰭上的鰭條,主要功能是用來調節水流。公子小丑 眼斑雙鋸魚,學名為Amphiprion ocellaris,由於橘白條紋相間的外觀,常被稱呼為小丑魚。又因知名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橘白色系的公子小丑又常被喚作「尼莫」。小丑魚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海域以及潟湖之中,時常棲息於海葵附近,與之呈現互利共生的關係。小丑魚的皮膚能夠免疫海葵的毒性,棲息在海葵之間能獲得保護,而小丑魚則會捕食打算啃食海葵的魚類以及清潔多於的浮藻。黑豹小丑 雙帶雙鋸魚,學名為Amphiprion sebae,是雙鋸魚種的一支。隨著小丑魚「尼莫」廣為人知,雙鋸魚這個龐大的海洋小魚家族,也漸漸為世人所熟悉,黑豹小丑一如其名,與公子小丑在顏色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就是他黑白相間的帥氣條紋。隨著培育者的加多,小丑魚家族的顏色也越來越豐富,還有像乳牛一般的雪印小丑魚喔。紅小丑 黑雙鋸魚,學名為Amphiprion melanopus Bleeker,水族圈習慣稱之為三色紅小丑,同樣屬於雙鋸魚家族的一支。紅小丑與「尼莫」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的體型普遍較大,而且身上的斑紋多集中在鰓部,並於數量上僅有1至3條。除了外觀上的不同,紅小丑的地域意識也較強,時常會為了爭地盤攻擊其他魚類,就算是同族的其他小丑魚也不放過。多莉 擬刺尾鯛,學名為Paracanthurus hepatus,海洋水族培育者習慣稱之為藍倒吊,但與「尼莫」一樣,隨著《海底總動員》第二集的熱播,藍倒吊現在也常被稱作「多莉」。「多莉」一般棲息在40公尺深的熱帶海洋,是珊瑚礁海域常見的魚種,約莫成長至15公分便算是成魚,最大也有成長至30公分的紀錄。三點白 三斑圓雀鯛,學名為Dascyllus trimaculatus,由於其通體黑色,並身上帶有三個標誌性的白點,一個在頭頂,另外兩個則在體側,是以為培育者稱呼為「三點白」。他們棲息於海葵之間,並以群落的方式一起生活,在眾多「三點白」中,往往會有一條漸漸長得特別巨大,那便是群落選出來的首領了。此類魚種相對溫和,且相當易於培養,是海洋水族魚缸中的常客。銀光雀 銀光雀鯛,學名為Pomacentrus callainus。雖名為銀光,但此種魚的身體其實是呈現淡淡的藍綠色,是以海外培育者又會稱他們為藍綠少女。銀光雀是一種群體活動的淺水魚,約莫生活在深度三公尺的珊瑚礁海域。當雌魚產下魚卵後,銀光雀是由雄魚保護受精卵直到小魚誕生,別看他們只有5公分左右,保護下一代時可是相當勇敢喔。皇冠青蛙 花斑連鰭䲗,學名為Synchiropus splendidus。雖然俗名為青蛙,但他可是不折不扣的魚喔,係因於他五彩斑斕的外觀,以及交雜繽紛的條紋,形似熱帶雨林中的蛙類,是以才獲得了這種俗稱。皇冠青蛙在水族培育者間相當受歡迎,除了他奪目的顏色外,再來就是他獨特的泳姿。然而皇冠青蛙卻相當不易養護,他們對環境及食物的極端要求,也往往令培育者傷透腦筋。花園鰻 哈氏異康吉鰻,學名為Heteroconger hassi,很多人看到花園鰻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會誤以為他是海蛇,但他可是不折不扣的魚喔。花園鰻全長可以達40公分以上,我們平常看到的,只是他所露出的一表部分身體而已。他們會選擇一塊水流舒適的地方便隨著水波擺動,捕食經過的浮游生物。此外,花園鰻其實相當膽小,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們決定躲進洞中當一隻宅鰻。海參 海參,華人文化中的四大海味之一,但實際上多數被發現的海參並不能食用,只有極少數擁有料理價值。多數呈現長條軟體狀的他們,其實屬於棘皮動物的一種,在海中以蠕動的方式前進,並以細長的觸手沾附砂石進食。科學家發現,海參進食後排出的糞便狀砂石,裡頭並無任何砂子以外的物質存在,可以說海沙中的各種有機物都被海參給消化了,是以他們又有海底清道夫的美稱。條紋海馬條紋海馬,學名為Hippocampus zebra,從學名中的zebra便可知悉,這種海馬身上所呈現的斑紋狀態。此種海馬主要分布於澳洲東北部海域的海床上,體長可以達8公分,屬於肉食性,是以會有獵捕小型甲殼類的行為出現。 海馬是不是魚類?海馬是海水魚的一種,只是鱗片變成板狀,尾鰭退化,脊椎則演化到如猴子尾巴一樣,習慣尾巴勾住,立著游動。在希臘化神話中海馬被視為海馬的坐騎,另外,母海馬將卵產在公海馬腹中,由公海馬懷孕,顛覆了女性懷孕的認知。黃尾雀 黃尾雀魚(Zebrasoma flavescens),又稱黃高鰭刺尾魚,是一種熱帶海水魚,屬於刺尾魚科。它們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夏威夷群島一帶,因其鮮豔的黃色體色及活潑的性格而成為水族館的常見品種。黃尾雀魚體型扁平,成魚約可達20公分,尾部具有鋒利的刺狀鰭棘,可作為防衛武器。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因此有助於控制水族箱中的藻類生長。由於顏色亮麗,黃尾雀魚不僅受水族愛好者喜愛,也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清潔角色,為珊瑚礁環境帶來平衡。花豹蝦虎 花豹蝦虎魚(Amblyeleotris guttata)是熱帶海水魚,屬於蝦虎魚科,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珊瑚礁區域。它們的體色呈灰白,身上點綴著褐色或橙色斑點,因而得名「花豹」。蝦虎魚具有特殊的共生行為,常與共生蝦(如鉗蝦)同穴共居。蝦負責挖掘洞穴和清理,蝦虎魚則在洞外擔任「哨兵」,遇到危險時發出警示訊號,這種合作關係讓它們更容易躲避掠食者。蝦虎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水族愛好者喜愛的底棲魚類,具有觀賞和生態價值。粉點蝦虎 粉點蝦虎魚(Cryptocentrus leptocephalus),又稱粉紅點蝦虎魚,是熱帶海水魚,屬於蝦虎魚科,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珊瑚礁環境。它們的身體呈淺黃色至灰色,身上布滿粉紅色或紫色的小點,眼睛周圍的斑紋尤為顯眼。黃金蝦虎 黃金蝦虎魚(Cryptocentrus cinctus)是一種色彩鮮豔的熱帶海水魚,屬於蝦虎魚科,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珊瑚礁區。其體色呈亮黃色或橙黃色,體側帶有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顏色明亮而有吸引力。紅眼玫瑰 紅眼玫瑰魚(Pempheris adusta),又稱棕斑光鰭魚,是一種熱帶海水魚,屬於光鰭魚科,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珊瑚礁區。其體色通常為銀灰色至棕色,特徵是顯眼的紅色大眼睛,適應低光環境,因此常見於較深的礁石洞穴或陰暗處,白天群居於礁洞,夜間出來覓食。紅眼玫瑰魚以浮游動物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行為謹慎,容易受驚。由於其獨特的外觀和群游習性,紅眼玫瑰魚常被水族愛好者用來營造水族箱中的自然景觀。花倒吊 花倒吊魚(Acanthurus lineatus),又稱條紋倒吊魚或條紋刺尾魚,是熱帶海水魚,屬於刺尾魚科,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珊瑚礁地區。其體色鮮豔,以藍色、黃色和黑色條紋相間,擁有醒目的斑紋,成魚體長可達25公分。花倒吊魚的尾柄處有鋒利的鰭棘,可作為自衛武器。這種魚以藻類為食,經常在珊瑚礁上活動,有助於控制藻類生長。性情具攻擊性,特別是對同類或其他刺尾魚,因此在水族箱中飼養時需提供足夠空間。由於其鮮明的色彩和活躍的性格,花倒吊魚成為水族愛好者喜愛的觀賞魚。大帆倒吊 大帆倒吊魚(Zebrasoma veliferum),又稱帆鰭刺尾魚,是一種熱帶海水魚,屬於刺尾魚科,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區域。其體色為淺褐色或黃色,並布滿褐色或深色條紋,顯著特徵是高度發達的背鰭和臀鰭,呈帆狀展開時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