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2018/12/26
|
瀏覽人數: 6062人

本鄉於明鄭時期(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隸屬於一府二縣之東都承天府天興縣(1664年改為天興州)。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改隸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由諸羅縣劃出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設彰化縣治,取「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前後兩字,命名為彰化。彰化縣轄十六堡,本鄉屬武西堡,以「大埔心」為最大村莊。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台灣建省,彰化縣轄區縮小為濁水溪以北、大肚溪以南之地。光緒末期,彰化縣境置十三堡區,本鄉全名為「台灣省彰化縣武西堡坡心區」。

日治51年間(西元1895年至1945年),台灣地區行政建制有9次變革,本鄉前後隸屬於台灣縣、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台中縣鹿港支廳、台中縣、彰化廳、台中廳及台中州等機構。民國前15年(明治30年、西元1897年)劃歸台中縣員林辦務署,旋於民國前13年改隸北斗辦務署,民國前11年改制為彰化廳坡心區,民國前3年改為台中廳武西堡坡心區。

埔心鄉位在彰化縣之中心,居鹿港溪上游段,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昔日稱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頭鄉合興村),民國9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民國34年底,再正名為今日之「埔心」。本鄉的開發比附近鄉鎮稍晚,我們的祖先們蓽路藍縷,入墾之時這一帶都是荒蕪之地,由於中心之地適於居住,故稱為「埔心」。現在面積20.9526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人。

埔心只是彰化縣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要瞭解埔心——尤其是我們祖先的墾荒史,務必需從較大的範圍來理解。

我們應該知道現今台灣包括福佬、客家、外省及原住民四大族群。除台灣北部及南部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外,彰化也有許多客家人,我們埔心鄉就是典型客家庄。鄉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強勢的福佬人同化,變成了不會客語的福佬客了。彰化平原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在西元1696年施琅死後才大量自鹿港登陸上岸。

甫到之初,近海港口以及易開墾的平原早就被泉州人所佔,而漳州人也隨後據有社頭、田中、二水等八卦山邊的平原,客家人只好選擇其他為人所棄的荒地,這些地方大致分佈在員林以南、濁水溪以北。由於客家人先天的勤奮,雖處於惡劣的環境,也一一將荒地開墾為農田家室。

康熙末年時已建立了許多街庄,「埔心」就是其中一個聚落。當時入墾「埔心」的張姓、黃姓兩大客族,分屬於廣東饒平(潮州府)及福建詔安(漳州府),前者為彰化平原客家人主要原鄉,後者現今則分佈在雲林崙背、二崙等地區。

以上族群遷移歷史的軌跡,由「埔心」境內處處可見的寺廟、墓碑及族譜上,都清楚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