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馬興村
村里長姓名
陳明灶
性別
辦公處電話
04-7526742
辦公處地址
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3鄰鎮南巷20號
馬興村介紹
面積: 2.1871平方公里

馬興村由來:

馬興村,在明代原為平埔族中之巴布薩族所居住,稱馬芝遴社,清代隸屬馬芝遴保,其由來因土著所居,故如是稱,而後於日據年間改為馬興隸屬秀水庄。地名來自與馬姓墾民有關,地名寓意馬姓移民在此所建村莊之興盛。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因當時法令規定凡全村戶數未達二○○戶者應併村,因此行政區域調整雅興村併入馬興村,兩村合併為一村。將原十八村改為十四村。(原港墘村併入秀水村、原頭前村併入鶴鳴村、原雅興村併入馬興村、原惠來村併入下崙村)。



地理位置:

東與彰化市為界,西臨義興村,南與鶴鳴村相接(以石笱大排北岸為界),北與和美鎮毗鄰。



行政區域轄內:

1.馬興社區發展協會。
2.雅興社區發展協會。



教育:

轄區內有馬興國民小學。



宗教信仰:

1.土地公廟:(1)福興宮、(2)鎮南宮、(3)興安宮。
2.金府千歲。
3.包府千歲。
4.朱宏宮:供奉朱府千歲。
5.菁安宮:供奉尤府王爺。



古蹟:
益源古厝家族發展過程:

1.第一期:

渡台與興業(乾隆57年-道光7年,1792年-1827年):乾隆57年泉州府同安縣廈門二十三都五豪保官都社人陳武,渡海來台,在五汊港(梧棲港)登陸,入居彰化縣南門外舊粟倉邊(今彰化市關帝廟邊),陳武於建立產業,娶妻後移居彰化市觀音亭前,南街(今民族路),興築店屋營商,陳家主要活動場所直到日據中期仍以彰化市為主,而目彰化市內仍存有以「益源」命名的商號。陳武經營產業致富歸納出四種:

A.檳榔業:
陳武在後世子孫口中被稱做「青仔武」,而陳家目前尚遺留下一根「紅扁擔」,傳說為其渡台用以肩挑「青仔」(檳榔)之工具。

B.藥材業:
陳武略諳歧黃之術,於營商之旅中常以醫術助人。陳家二房經營中醫及藥材業居多。陳氏家族在彰化城內之街屋又以藥區為主。陳武之孫陳聯聰墓碑上題有「雍進士」之尊榮,其後人口述中稱其曾入宮侍醫,而得此榮銜。

C.米榖業:
其包括碾米廠,碾房為其主要之經營,陳家有一「源慶豐」堂,民國六十五年,在梧棲之陳家舊產業地仍有以「源慶豐」為名之碾米廠遺留。

D.畜牧業:
陳武所遺傳家物「紅扁擔」在家畜生病時,用以攪拌糧食、藥物有其神效。陳武每於秋收之時,驅趕家畜自彰化城北上,家畜飢者以田裡間遺落榖粟為食,不耗資金而收益倍貲,至於各地田產乃以幼畜寄居旅途所得逐年添置田產而得。

2.第二期:

陳家之崛起與益源大厝之建立(道光7年-咸豐11年,1827-1861):陳武成為富商之後,就遣送他的長子爾溫(榮華公)和參子爾恭(恩安公)二人遠遊京師。鴉片戰爭時,英艦來襲,陳家率其在梧棲的佃地民團參與禦敵有攻,爾溫因軍功議敘得「布政使司經歷」職銜,爾恭以軍功叨賞六品頂戴,誥授「奉政大夫」,並追贈其父陳武為「承德郎」,母親趙氏為太安人。在陳氏昆仲取得功名之後,於道光26年(1846年)開始興建益源大厝,爾溫親自督工。當時陳家全族之男丁共計只有十人,而益源大厝之規模有三進三落雙護龍九十餘間,因此可知,大厝建立並非人口繁衍所致,而實乃炫耀財富,並考慮為百世共居之所。

3.第三期:

益源大厝初期之經營(同治1年-光緒21年,1862-1895):益源大厝計佔地三公頃餘,原為馬芝遴社平埔族頭目所居之地,但是初期仍有他姓土地楔入,形制尚欠完整,及至咸豐九年(1858年)陳家第三代陳聯茂(培松)中式舉人,為豎立旗干,以巨資購得鄰近土地,方成今日所見之規模。但落成之初,陳家因產業經營仍以彰化市街屋為活動場所,一直到光緒二十一年,日軍入台時,為避戰禍,而全族才遷居馬興庄之益源大厝。陳家自第了代起,一直採用「兄終弟及」的方式來管理產業。

在此三十年內,陳家已由商賈家轉變成書香門第,全族計出同進士一名,舉人一名,文秀才四名,武秀才一名,貢生一名,廩膳生一名,邑庠生一名,武生一名,可說是功名鼎盛。

由於陳家產業龐大而壯丁稀少,因此大多數產業都委任管家(俗稱租管)來管理,為了便於管理,將全部產業分成五份,成立五間祭祀公業堂號,計有:

A.祭祀公業陳益源:
其名下包括彰化市街內之土地及店屋,與馬興庄之田產,計有田地約五百餘公頃。

B.祭祀公業陳四裕:
其名下包括的產業為陳氏家族最原始的產業,在大肚溪以北,從龍井以卦戶課徵戶稅及房捐,分戶之後,益源大厝各房舍改歸各房自行管理、使用、整修。祭祀公業只負責公廳祠堂之管理,使益源大厝逐漸隨屋主之使用或喜好而修改裝飾,漸有部分房舍採用玻璃、水泥等現代建材,若非光復初陳家子弟相繼外出就業,否則大厝原貌可能早已盡失。

5.第五期:

陳家之轉變(分產及遷移)(民國18年-40年,1929-1951):陳家祭祀公業管理人陳天送經營產業不善,產業轉變。繼任家產管理人陳天恩於民國二十八年召集家族會議,提出財產整理案,歷經三年清理,於民國三十一年,陳家以第三代十昆仲為依據,將家產分為十份,保留部份家產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做為祭祀公業之祭產,另一份分成四份歸各房共有,以收入配享各房絕嗣者。

分產之後,各戶所得隨第三代後嗣繁衍眾寡而再分配,各戶所得不均,其未能取得生活所需者,於光復遷出大厝就業。而民國四十二年實行耕者有其田及減租政策影響,使大量遷徒謀生,益源大厝逐成空屋。



主要道路:

01.民主街:自馬興橋北側起至益源古厝前。
02.光前巷:位於民主街276號旁,馬興國小東側之巷道。
03.培英巷:在馬興國小宿舍內。
04.鎮南巷:民主街西側337號旁之巷道。
05.西銘巷:東連結彰馬街至石笱大排之巷道,益源古厝位於北側。
06.東銘巷:位於彰馬街北側,雅興街西側,益源古厝東側之巷道。
07.彰馬街:杽起彰化市東芳里接彰馬路,西至益源古厝前止之道路。
08.雅興街:位於彰馬街242號旁,北通往菁埔橋與和美鎮交界之道路。
09.宋厝巷:位於雅興街115巷80號後側巷道。
10.雅東巷:位於雅興街148號旁之巷道。
11.新雅巷:位於雅興街155號旁至義雅巷之巷道。
12.和平巷:位於雅興街248號旁之巷道。
13.日新巷:位於雅興街261號旁之巷道。
14.仁協巷:位於彰馬街北側96號旁之道路。



主要河流:

1.石笱排水。
2.洋子厝排水。



馬興橋: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建。配合石笱排水整治,於民國七十六年二月重建完成。

村里長:陳明灶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