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林游氏宗祠

更新日期: 2020/09/08
|
瀏覽人數: 468人

台灣的漢人移民多為明末清初渡海來台,同時亦將原鄉的建築形式植入新居地,建築風格一脈相傳。十九世紀,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彰化境內共有九保,員林鎮地區則已經是漢人聚落林立的狀態,在行政區的劃分方面,分屬大武郡東、西保與燕霚上、下保。本宗祠所在地的大埔厝,以及游氏宗親居住的擺塘地區均首度出現史中冊之中。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敗戰,將台灣割予日本,使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而此段時間,亦是近代建築蓬勃發展的時期。吸收了日本與西洋建築文化,員林游氏家族,雖源自詔安,人口結構屬「福佬客」,但在建築的配置上,並未明顯的承襲原鄉的建築風格,游氏宗祠的規模僅為一進,與原鄉秀篆的近似四合院配置明顯不明。
始建於日治大正七年(1908年)的游氏宗祠興築至今已有90年,現況主體完成於民國45年(1956年)的修建,歷次變遷的形式與材料等層面,分別受到原鄉建築、洋風形式以戰後地方風格等影響,呈現一種文化融合後的「傳統建築」。游氏族人約在清康熙中葉由唐山移民入墾台灣,渡台者為由山派下之後裔者居多,根據族人表示,建造當時游家宗親共有六房頭,六房頭共同倡議興建,故祭祀公業稱為「游六世」,其堂號為「廣平堂」。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60926000003

 (Sep. 8,2020)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