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2021/06/02
|
瀏覽人數: 312人

民國84年(1995),考古團隊在本鎮發掘林厝遺址,由出土文物推知史前人類在本鎮活動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距今4千多年前的牛罵頭文化時期,遺址內容包含稍晚的營埔文化和番仔園文化,可連結到17世紀平埔族原住民文化。在平埔族活躍時期,本鎮境域為巴布薩族及洪雅族交界處,「番仔崙」之地名顯示出平埔族會在此活動。
「閩、粵漢人在明鄭時期大舉移居台灣,鄭軍將領劉國軒會駐軍半線(今彰化市)。清康熙年間已有福建、廣東移民入墾彰化平原,康熙末年施世榜築成八堡圳後,大量佃民進入本地,至乾隆初年已出現員林仔街、東山庄、火燒庄、柴頭井庄、湖水坑庄、出水庄等漢人聚落。乾隆、嘉慶年間,入墾者愈來愈多,道光年間已出現25 個漢人聚落,成為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
周鍾瑄於康熙56年(1717)修成《諸羅縣志》,全書未見員林之名。劉良璧於乾隆5年(1740)起纂,乾隆7年(1742)刊行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中首見「員林仔街」,與員林庄併列。《員林廣寧宮宮誌》記載該廟落成於雍正4年(1726),可見本地在雍正初年必然已有相當規模的漢人聚落出現,才能集資建此宮廟,廟前廣場市集正是「員林街肆」之起源,日後所謂的大街,就是指廣寧宮所在的中正路段,因此可以推測廣寧宮落成前後幾年間就是員林街市集的形成年代。洪敏麟也認為員林、大村一帶的墾成時間應在1723-1735 年之間。由上述資料判斷,乾隆5年(1740)之前,在員林庄內已出現街市的雛形,至今約280年左右。民國79年(1990)版《員林鎮志‧大事紀》亦以雍正8年(1730)為員林成街的時間。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