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2021/07/16
|
瀏覽人數: 167人

自104年8月8日,本縣「員林鎮」改制為「員林市」(彰化縣政府104年7月27日府民行字第1040247615號公告)


根據學者洪敏麟研究
今日員林大村地區漢人墾成年代為雍正年間(1723-1735),當時隸屬燕霧上下堡,墾首為施世榜 。至乾隆十六年前後已發展成街鎮,稱為「員林仔街」,因早期墾民從四方伐林開闢,留下圓形林地以為紀念,故名。又因民屋四周林木茂盛,亦稱「林仔街」。(彰化縣鄉土教材參考集 )


說法一:初闢之時,原為樹林茂盛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築屋成村,故得名。(員林鎮志)
說法二:圓樓仔(客籍典型住宅型式)-->圓籃仔-->圓林仔-->員林仔-->員林(陳國典 )
說法三:員林,古作「圓林」,清高宗乾隆時為粵東客家張姓所開發。員林原是有城牆的街市。原稱員林仔街,後簡化為員林街。(環華百科全書)
說法四:「員林」鎮-河洛語鹿港腔「下」(Ue)林仔街聽成「員」林街,古時樹林茂密,漢人開墾由西往東「下」去,此地位居東側山丘「林」地,漢人在這「下」方「林」區附近興建聚落,故清代稱下林街或員林街 。(洪英聖)
說法五:「員林」,在道光元年姚瑩所作臺北里記一文,稱它「下林仔」即員林仔之訛,或謂:「員林仔:員(英梔切)、林(拿)、仔(啞),或作下林仔,因初闢之時,原為樹林茂盛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築屋成村,故得名,謂之圓林仔,後簡化為員林仔。


員林地名的由來另一說法(陳國典)
百果山風景之一員林地名的由來,鎮志已經有記載,何必重新擱在來?原因無講無人知。關於地名這層代,大家討論合應該,員林地名愛了解,換讀別篇無妨害,雙方加伊比看覓,請看誰講較實在。最早將「『員林』地名的沿革」寫於書本上的,是日人安倍明義著的「台灣地名研究」,本書出版於日據時代昭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七)。該書原文為日文,對於「員林」地名的沿革,筆者按原文翻譯成中文如下:『員林(員林街)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0)成為一村莊,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前後形成市街,原來叫員林仔街,後來省掉仔字而改成為員林街。同(乾隆)二十九年(公元一七六四)出版的續修台灣府志見有員林仔街,道光十二年出版的彰化縣志則已改為員林街。道光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出版,噶瑪蘭通判姚瑩著作的台北道里記所寫下林仔便是指本地,是員林仔的傳訛。』

員林原是有城牆的街市?大戰後,有人將「台灣地名研究」抄襲,以翻譯為著作(引尹章義教授言),以致原著作者錯,翻譯者跟著錯,引用者當然也就跟著錯下去了。下面我再介紹其他書籍,對員林地名做怎樣的解說:(『內為引用原文』。)彰化縣志(戰後版)沿革志第十章員林鎮:『釋名:員林原作員林仔,又有作為下林仔;(後)改為員林,使見於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0)修之「彰化縣志」。沿革:本鎮開發頗早,原屬燕霧下堡及大武郡堡,清雍正八年即設有庄,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重修台灣府志」已有員林仔街及員林仔庄記錄,道光十年修之「彰化縣志」作為員林街;』環華百科全書(第二十冊第四四0頁)編纂組(71.11初版):『員林,古作「圓林」,清高宗乾隆時為粵東客張姓所開發。員林原是有城牆的街市,至今仍存有古老的開基德祠、地藏庵等廟宇。員林原稱員林仔街,後簡化為員林街。』這裡最值得注意的是「員林原是有城牆的街市」,其次為「乾隆時為粵東客家張姓所開發」。為了使未讀員林鎮志的人有所了解,在此也得引用——員林鎮志(第二篇地理、第五章員林地名,第58頁上):員林,台灣道道台姚瑩所作台北道里記一文,稱它下林仔(ㄚ)。而洪敏麟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第三一0頁謂:「員林仔:員(英槴切)、林(ㄋㄚ)」、仔(ㄚ),或作下林仔(因初闢之時,原為樹林茂盛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築屋成村,故得名)。謂之圓林仔,後簡化為員林仔。今員林中山堂、糧食局、電信局、員林客運、員林寺那條平和街,因民屋四周,樹林茂盛,故舊地名稱林仔街。(見同上第三一一頁至三一二頁)。筆者二十三年前移硯員林,和平街東側仍古樹參天、竹林密佈。可證洪先生大著所言應不虛。」

---


員林是圓形森林築屋成村而得名?根據劉良壁重修的台灣府志(乾隆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出版),員林仔街,已見於該書上,可見,員林仔街的成街時間,是早於乾隆六年以前。日人安倍義明祇見「續修台灣府志」(乾隆29年版),而未見「重修台灣府志 (乾隆6年版)」;為此,安倍明義著的『台灣地名研究』說:「乾隆十六年頃(左右)形成市街」,翻譯者議為「乾隆十六年形成市街」,鎮志引用譯書,於第58頁下段:「於是員林遂於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己亥年,一七五一)形成市街。」

於此可見,原作錯,譯者錯,引用者的「員林鎮志」也就跟著錯了。還有「噶瑪蘭通判『姚瑩』,將『圓林仔』ㄧㄋㄚ ㄚ,iina a,誤聽做ㄟㄋㄚㄚ,einaa『下林仔』,原作者明指是傳訛,譯者無視傳訛,以致以訛傳訛,引用譯書者,也稱它「下林仔」,全都跟著「訛」傳下去了,真遺憾。員林鎮志說員林地名的由來,是『因初闢之時,原為樹林茂盛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築屋成村,故得名。』這有誰看到?那一本書的作者怎麼知道?理由呢?歷史需要有史實和史料,需要有文獻和考證,若沒有依據而僅憑想像或推理,或從文義而加以解釋或分析,這是言之無徵,難於令人信服。蓋因員林初闢迄今,已逾三百年矣!當時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麼森林,或許祇有幾棵稀疏的樹木而已,按古書記載:最可能的是:草萊之地,滿地荊棘的竹叢、林投、菅茅、雜草等。鎮志說居民在「懇餘」之後,才在「圓形森林築屋成村」,這在時間的程序上是不合情理的。

移民初至該「燕霧保」開闢田園之際,照理應先築屋而居,以避風雨,先安身再墾闢;若無屋可住,如何墾餘?又為何墾餘之地為圓形森林?如何得知?有何根據?圓樓仔變成圓林仔?那麼,到底「員林地名的由來」是按怎來的呢!?依照筆者研究,員林的地名,最原始、最古早叫「圓樓仔」。圓樓仔,為什麼會變做圓林仔呢?請聽在下細說:員林仔,最早的移民來自閱東潮州府的饒平,惠州府的陸豐,嘉應州的鎮平,其次為閩南漳州府的南靖、詔安、平和等縣。先民祖籍的原鄉居民,絕大多數都是客家人,或者是福佬客。語言方面,大多是饒平腔的客話,其次是潮州汕頭腔的閩南話。居住方面,有傳統的建築,碉堡式的圓樓仔,半開放式的弧形半月樓,加外前庭外半月形的池塘(月眉池),另外還有圍龍屋,在圓形的護龍圍團內,另有碉堡式的四點金方樓,構成外圓內方的美麗造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對外禦敵,對內團結。建築材料是以三合土(又稱夯土)做成的,故又稱土樓仔。員林人的祖先移入燕霧堡(有寫為霧保者)墾荒時,大約在康熙末葉。先民初抵斯土,為防禦盜匪、番害和避風雨,就地取材,建造與原鄉同樣的碉堡式圓樓仔。祇是剛到這塊草萊蠻荒之地,受限於人力、物力和技術,所建造的圓樓仔和土樓仔,無法像原鄉的圓樓仔一般的強固與美觀而已。原先建造的碉堡式圓樓仔,形狀圓如籃仔。員林人的祖先,古早所講的話,是饒平客語,異於閩南語,還有人說的是潮州、汕頭腔,近似閩南語。由於語音腔調的差異:圓樓仔(ngii dauwaㄧㄌㄠㄚ)講做圓鬧仔(ngii nauaㄧㄋㄠㄚ),福佬係的漳州人卻聽做圓籃仔,或因閩粵不睦,相互歧視,以其形體如圓籃仔狀,故蔑視而稱之謂:圓籃仔(ngiinaa,ㄧㄋㄚㄚ)。籃音同林(ㄋㄚ),古早移民多農夫,識字不多,以好記好寫的「林」字,替代難記難寫的「籃」字,於是便成為「圓林仔」了。又,圓樓仔外圍都種有樹林,沿著弧形護龍而種植成圓形圍林,主要原為水土保持和保護牆壁的,為此,也可能因屋及林,以「圓樓仔」外圍的圓形樹林而名之。此種形狀的建築物,在前述原鄉的漳州府南靖縣、詔安縣、潮州和永定縣等,都還有留存下來的,漢聲雜誌23、24兩期曾經介紹過。又,將圓籃仔街略稱為「籃仔街、林仔街」這確實是有,筆者在五十年前的孩提時代就經常聽過。環華百科全書說:「員林原是有城牆的街市」,所說的「城牆」,實際上就是「圓樓仔」和弧形圍龍屋護龍的牆壁,由於牆壁高又寬、闊又圓,故而誤以為是「城牆」。原有碉堡式圓樓仔,極可能毀於康熙末年朱一貴之亂時, 或遲至雍正年間才傾倒拆掉。員林,就是由:圓樓仔→圓籃仔→圓林仔→員林仔→員林;由幾間厝(圓樓仔)而成庄、成街、成為現在的員林。加深一層的了解,對於員林可加深一層的厚愛,敬請本刊的讀者和鎮志的作者,賜予指正。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歷史沿革百果山風景之一
百果山風景之一
歷史沿革百果山風景之二
百果山風景之二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