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華崙里
村里長姓名
張俊卿
性別
辦公處電話
8683594
辦公處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華崙里文明路15號
華崙里地名由來
華崙里
  華崙里位於本鎮之最東,隔舊濁水溪與溪湖鎮相望,該里所轄挖仔、港尾仔、崙仔腳、岱媽、詹厝仔、甘藷仔寮、等六個村落,因扼本鎮對外交通要道二溪路,故近年人口激增,計有廿三鄰約一0八四戶,四九二六人,面積約五.五平方公里,為本鎮人口最多之里。華崙里於乾隆年間隸屬彰化縣二林上堡;名挖仔街,光緒十三年改屬台灣府,光緒廿一年台灣割讓,改隸台灣民政支部「台灣縣」鹿港支方;光緒廿三年改隸「台中縣二林辦務署」;光緒廿七年再改隸「彰化廳番挖支廳」;光緒卅三年改隸之「二林支廳」名「挖仔庄」;民國九年改隸台中州二林分郡,民國廿八年改隸「二林街」,民國卅九年全國行政區調整,改隸「二林鎮,名華崙里」至今。

一、岱媽

  岱媽位於華崙里中間偏南方,南臨港尾、北接崙仔腳,隔舊濁水溪與溪湖鎮相望。屬華崙里第九、十、十一、十九鄰約一00戶四五0人,多務農為業。古籍原稱該村為「岱媽」,因員林客運於二溪路設一招呼站名曰「代馬」,故今人多以「代馬」稱之。
   「岱媽」庄為本鎮相當特殊的村落,因其全村完全由蔡氏人開墾、聚居,繁衍而來;及至今日。雖有極少數異姓人氏,然多為繼房或入贅而來。
   「岱媽」庄開發於西元一七三二年,當時河南濟陽東石派蔡氏第十二世孫蔡自顯首先入墾,居於今舊濁水溪西岸,傳三子,長子遠蓁、次子遠捷、三子佚名,再傳三代為樹全(一七八三~一八四九)等七房,第四代為德談(一八0七~一八六九)等十八房;第五代傳世能於一八九九年發生大水災,全村被夷為平地,蔡氏族人四處避難,分別遷徙「三角仔」(在今溪湖境內三房第四子遷該處)、鹿港、貓仔干(在今西螺境內)等,至大水退去,「三角仔」村人陸續每年返回復耕,唯僅有單身之蔡嘴一人回到西干蓋一芧草屋(時稱虎尾寮,為△外觀之簡易芧草屋﹞定居,族人其後陸續遷回,而繁衍至今。
   至於「岱媽」之名或謂因係全村散去之後再度重返家園俗稱「帶馬回村」簡稱「帶馬」或「代馬」。但此說法純屬附和,因早在西元一七三二年「通庄祖」蔡自顯即已開發該村,且已名之為「岱媽」,而戊戌水災散庄再度遷回是在一00年後的一八九九年,故「帶馬回村」之村名由來不足採信,然究係何以稱為「岱媽」已無可考。

二、港尾

  「港尾」位於華崙里之最南端,為本鎮行政區之極東,文明巷之全部,屬十二~十五鄰,人口約一二0戶六00人,居民多務農,供俸「天上聖母」。
   「港尾」發源甚早(據訪八七歲耆老張切表示,其祖已定居港尾),約於清嘉慶年間由張切、李媽準、及莊壬戍等三戶之祖先首先入墾,及清末時期他姓氏陸續遷入已聚集廿餘戶人家,一八九九年戊戌水災時港尾為舊濁水溪流域少數僅存的村落之一(註一)。
   「港尾」之名源於該村之東南有一村落為「港頭」(註二),而其位於港頭之下游(註三),故名「港尾」。

註一︰傳說戊戌水災時港尾村人眼看著隔壁村「紅瓦厝仔」及「港頭庄」
    相繼被沖毀,連夜趕往後溪(溪湖境內)請來媽祖,相傳扶鑾轎夫
    腳不著地「飛」回來,沿全村周圍訂「青竹椿符」保護,大水果真
    沖至竹椿為止,村人因而身命財產得以保全,倖免於難。但可鄰的
    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村人因感念其恩澤,至今仍
    於每年十月十日到後選遷媽祖謝恩,並每廿年建醮一次。
註二︰相傳港頭庄在戊戌水災時被沖毀。
註三︰閩語通稱水溝深急處為「港」,上游為「頭」、下游為「尾」。

三、沙崙頂

  沙崙頂位於華崙里之北,約於今升發加油站以東部份,又以二溪路分為「頂崙」及「下崙」。唯因二溪路沿線交通方便,發展迅速,今已與挖仔庄一脈相連,甚難分野。
   沙崙頂原僅有塗仔崙人氏一戶遷於沙崙下賣炸粿維生,至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時移民庄災民許獅、楊來發、蔡返、蔡開興、邱瑞安、陳進興、邱濟水、謝頂、邱瑞林、蔡油寬、劉得水、陳宗王等人於災後前往拓墾構屋定居。沙崙頂因地勢較高,故早期為居民以避水患的理想住處,較諸目前以交通便捷為主之居住取向而言,則先民之披荊斬莿卻反而屈居僻隅,則又今人不勝感慨。

四、甘藷仔寮

  「甘藷仔寮」位於華崙里之最北,面積0.四平方公里,居民約四十戶一五六人。
   該村源於日治時期竹仔腳人邱然向日人租地十餘公頃耕作,並在沙崙上蓋一草寮居住,因邱君偏名「甘藷仔」故人稱為「甘藷仔寮」。至生活逐漸改善後營建新居,再邀其友人點泮水住其護龍,其後各氏族陸續遷入而逐漸聚成村落。

五、崙仔腳

  崙仔腳位於華崙里之最中心點,屬第三、四、五、六及十八鄰,居民約一二0戶六00人,至今已與岱媽庄合而為一,沒有明顯界線。
   崙仔腳為相當古老之村落,屬該垓台十三庄之一,其特色在於全村都由莊姓組成,其餘姓氏均為晚期遷入或入贅繼房而來,莊姓始祖為黃帝之子「昌意」傳至第五十五代「芋態侶」即楚莊王之子散居江漢天水,故堂號為天水。「崙仔腳」之莊姓屬於「青陽派」,異於本鎮原斗莊姓之「南靖」龜洋。青陽係源於唐五祖文盛卜居永春縣善政鄉桃源里之蓬來山(即桃源一世祖),至第九代遷晉江,十一世遷福建青陽而來。至於原斗竹圍仔莊姓於元朝時第十三世莊三郎入贅福建南靖龜洋朱家而繼承莊姓之後代。
   崙仔腳庄莊姓源於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莊允秋(生於乾隆乙丑八月十三日、晉邑東洋鄉旅衍青陽社山臥狗長房苗裔)隨父莊聰澤及母蔡氏渡台,居於崙仔腳,聚謝氏,繁衍至今,歿後葬於華崙公墓。
   目前崙仔腳莊姓分為三大支系,其一為「頂頭柱」,即莊明蓋之先祖,多居於泰安宮以南一帶,族人至今仍在舊廳祭祖,通稱「後廳」,惟因屢經多次翻修,已不復舊貌。另一系為「下寮內」即莊朝淵之祖先移入,定居於光復路以西一帶,其餘支系人數較少。
   「崙仔腳」地名添於庄東原有一脈沙崙,早期莊氏族人移入後背山營屋而居,即因住於沙崙下,故稱為崙仔腳。

六、尖厝仔

  「尖厝仔」位於華崙里之東南,屬七、八鄰,居民約四十五戶一四0人,面積約0.五平方公里。
   尖厝仔又稱詹厝仔,其名與詹姓並無任何關係,甚至該村竟無詹者。其村名由來係因先民甫於開發之初以竹木芧草搭蓋俗稱「虎尾寮仔」之簡易△形房屋容身,古稱「尖厝仔」,而後行政人員誤會寫成詹厝仔。
   尖厝仔之開發始自周氏先祖周懷於百餘年前首先拓墾,周懷生二子,大房二代單傳(周尾、周水耕),二房則傳四柱,再繁衍至今;故周為該村之大姓。另「蔡、郭、黃、林、陳」等人氏均為嗣後陸續遷入者。
   尖厝仔之東南方原為濁水溪流域之河床(註四),然經百餘年之拓墾,今已屬為良田,農業收入為村人主要經濟來源。

註四︰至今村人尚保留每年歲末朝東南方祭拜「溪王」之習俗。村庄入口
    處之「廟仔公」相傳源於戊戌水災時漂來兩具甕骨骸,經常顯靈,
    村人膜拜至今。

七、挖仔

  挖仔位於華崙里之東北方,因扼二林、芳苑、大城地區之主要對外孔道,交通便利,工商發達,為華崙里之精華區。
   相傳挖仔原於百餘年前即已形成街市,且極為繁榮,傳說中的十八世紀挖仔街名為「過溝仔」,位於今之升發加油站後側一帶,不幸於民國前十四年遭戊戌水災夷為平地,住民全部罹難。另一說法為︰挖仔舊街位於今之挖仔加油站以南,即彰憶公司附近;更有一說為舊挖仔街係位於今之溪湖鎮西側,二溪路以南一帶。經考「台灣府城彰化縣分圖」確實係有「挖仔街」,但其位置在今之溪湖境內。再查道光版彰化縣誌載明︰彰化縣有一0九二庄,其中二林轄內有七十八庄(當時的二林轄有今之溪湖、埔鹽、大城、芳苑)而其中確有「挖仔街」、岱媽厝、桃仔崙庄……等,故可知「挖仔」確早已存在,官方亦載有「挖仔街」之名。惟據耆老口述,挖仔舊街與鄰近「打銅庄」及「紅瓦厝庄」同時毀於戊戌水災。
   今之挖仔約於六十年前始有商業活動,初由里民蔡攸馬(阿馬)首先在庄東二溪路邊沙崙下搭蓋一草寮販賣炸粿,供過往行人解饑,其後復於今之升發加油站對面紅綠燈下開一雜貨店,台灣光復後,二林鎮農會在二溪路南側今之慶源牙科一帶設立果菜市場,因而人口逐漸繁榮。至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後附近移民村等地勢低漥地區受災戶相繼搬至挖仔東側沙丘上,以二溪路為界的「頂崙」及「下崙」,此為挖仔人口之第二度較大規模入徙,至民國六十一年,因村人風聞政府即將實施「禁建」,二溪路兩側空地因而全面大興土木搶建,至此街市規模於焉形成。
   今之挖仔含括華崙里二溪路及挖仔路第一、四、十六、十七及廿~廿三鄰,總計約四00戶一三00人因佔交通優勢,近幾年來發展迅速,人口急驟增加,亦為本鎮少數連年人口是正成長地區。


村里長:張俊卿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