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豐田里
村里長姓名
吳朝章
性別
辦公處電話
8961127
辦公處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豐田里福興巷12號
豐田里地名由來
豐田里
豐田里位於二林市街東北,面積約三.八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人口六九三戶、三二三二人。計有田厝、十三戶、保安林、頂厝庄、十一戶仔、山寮、五十二番等七個村落。豐田里原名「山寮」,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設「山寮庄」,屬台灣省彰化出張所二林下堡,光復後改為豐田里。

一、十三戶仔

  十三戶仔位於二溪路兩側及山寮排水南北岸一帶,北鄰頂厝功寮,南距二林市街約二公里,因聚落南緣與市街接壤處為台糖庶田阻絕,故歷年來均有違常態而朝都市反方向之東北。而近年來由於「理想新村」及「企業家天下」兩大社區之成立,使該村人口急驟增加。
   「十三仔戶」之開發使於民國初年,為鎮內招墾較晚之聚落,據綜合當地耆老口述︰約於清光緒廿八年(西元一九0二年)前後,日本人於本鎮南部成立三五源成農場之後,鹿港辜顯榮亦相繼於北緣沿二溪路兩側腹地及東部征購農地,成立農場,並廣招農民為其佃耕,據受訪耆老詹進利先生表示︰約於七十三年前,時年十五歲隨父母及兄長由苗栗大湖遷入佃耕辜家土地,當時由地主辜氏提供「竹管厝」每戶三間及所需化學肥料的二分之一,當時每分地每半年約可收穫二百台斤稻谷,佃農與地主五五分帳,因當時苗栗大湖地區客家人生活困苦,故辜顯榮糖部會社輕易募得所需勞力,而客家人傳統克苦耐勞且較諸河洛人願意四處遷徙漂泊營生,故豐田里之佃墾戶多為客系。
   該村之名緣於拓墾之初原有十三戶人家首先進駐,為︰林振、黃縣、劉掌、林秋、蔡春夏、林輝、詹鏡、謝陸、張盛、洪坤、林懷及另兩戶邱姓及葉姓人家(名不詳),而當時辜氏所興建的十三戶竹管厝,至今也僅賸河東林家的一堵殘壁。


二、蘆厝

  蘆厝位於十一戶仔之西太平路南側約二百公尺處,聚落集中,面積約僅0.三平方公里,人口十餘戶,以盧姓為主,為一典型的家族聚落。
   盧厝庄之盧氏住戶先祖為炎帝神農之後,原世居福建漳洲平和縣湳仔家庄,傳至第十七世大興公派下盧增生公由嘉應州鎮平縣白渡堡柳下村渡海來台定居,後人盧盛首先遷入,其後又遷去芳苑新街三塊厝。繼之復有盧生、盧憨及盧鑑等三戶遷入定居,未幾盧鑑遷埤腳後復折回,今逐漸繁衍生息之盧厝住戶幾全為該三人之後代,而村內現有三戶異姓者「陳、洪、顏」氏均為晚期贅婚、遷入者。盧厝原無固定村名,因其原為十一戶仔,故有稱為十一戶仔;又其西南為「後厝仔」,故亦有以「後厝仔」稱之者,至民國八十年間村人陳永成以親友來訪時常因缺乏村名而無法問路,每徒勞奔波往返,故以「蘆厝」命名,並製作路標為誌,故今人均以蘆厝稱之。

三、四戶仔

  「四戶仔」僅有十餘戶,亦為豐田里之小村落,住民以閩人為主,約與「十三戶仔」同時期開發拓墾辜氏農場土地而聚成村落,至拓尚不及百年。
   四戶仔因拓墾之初僅有三戶閩人,即杜陣、劉陸、劉宗來分別由埤頭十三甲遷入,再加上一戶客籍人士「阿鬆仔」(姓不許,其後復舉家遷徙他去)等共四戶率先入徙故稱為「四戶仔」。今之四戶仔住戶除原始住戶中兩戶之後代外,部份係晚近由丈八斗及十一戶仔遷入。

四、十一戶仔

  十一戶仔位於豐田里之最東方,太平路與台糖鐵道交會處,主要分為「本庄」及「販厝」二大部份,福安宮為其信仰中心,屬豐田里第一、二鄰部份,人口約五十戶,一五一人。
   十一戶仔之拓墾亦緣為墾殖辜顯榮製糖會社之佃耕而來,故至今約僅百年(自光緒廿八年,西元一九0二年起)亦為鎮內開發較晚之聚落。
   由於住戶係招佃而來,故全村姓氏繁多,其原始十一戶中曾知高、曾滕二戶來自漏瑤(今之復豐里)、許姓來自埤頭粘溝厝、楊姓來自埤頭砂崙腳、陳姓四戶分別來自「厝仔」、「十三甲」、「粘溝厝」、及「五庄仔」,劉姓亦來自十三甲,今之十一戶仔盡是以上八戶原始住戶之後代,再加上另二戶因早期遷出姓名不詳,合稱「十一戶仔」。
   該村土地因原係辜氏農場提供,並由場方提供每戶搭建竹管厝三間供其居住,台灣光復後土地轉由台糖接收,故全村目前除部份地已放領外,所居住之建地幾乎盡向台糖承租使用,致住戶無法取得建照營建新居,影響聚落更新甚鉅。


五、山寮

  山寮原為昔日豐田里之總稱,台灣光復後山寮改為豐田里,今之山寮則專指二林工商東北邊之小聚落,屬第六鄰,人口約五十戶,一八八人,以洪姓為主。
   山寮為全里開發最早之村落,相傳百餘年前山寮已形成聚落,且其範圍遠較目前遼闊,約於西元一八五0年前後,原有帶狀山丘由今之二溪路以東台糖二林農場辦事處附近沿山寮庄經太平路元亨牧場綿亙至金瓜寮新里巷一帶,山陵起伏,林投樹叢生,人稱「半崙仔」,沿半崙仔西南側山坡下至今之太平路兩側詹松公廟一帶均住有閩人,因渠等均營居於山腳下,故稱為「山寮庄」,其後二林街興起,多數村人遷往二林市街營生,山寮因而逐漸沒落。
   今村人主要姓氏為陳、洪、葉、王等,多為墾殖田厝大地主郭金字土地佃農之後代,鄭姓及黃姓則為較晚期遷入。

六、田厝庄

  田厝位於豐田里之中心點上,聚落雖小,但甚為集中,且均聚集於田厝巷以北一帶,由於地狹人稠,近年來有郭共和等後代相繼遷往庄外定居,聚落發展已經停滯,田厝屬豐田里第四鄰,約五十四戶二一六人,以郭、蘇、陳、洪四姓為主。
   田厝形成於光緒年間,日治初期因土匪橫行、燒殺擄掠,部份洪姓以田厝庄地勢險要,不僅單個出入口且兩側水塘挾歭(村人稱為「前後堀」)易於禦敵,因而營眾聚居。
   民國初年大地主郭金字在田厝附近擁地數百甲,招佃拓墾,因而逐漸形成村落,目前住戶除原已遷入之洪氏外,因二林街大火,部份災戶仍向「黑嘴樣」買地遷入定居;洪姓則原居於草湖,清末先遷於田厝附近「庄界溝」一帶,民國初年因洪、陳聯姻,陳氏因而遷入田厝,其餘氏族則多為佃耕而來。
   田厝之名緣於前述初期居民營居於水田之瀕而稱之。

七、客人庄(又稱砂崙腳或五十二番)

  客人庄為外人對散居於豐田里東北角零散住戶之泛稱,雖稱為庄,但實際上是在廣達一.五平方公里中卅餘戶散居成廿三處聚落,為本鎮面積最大,居民最零散的村落。
   該村開發至今僅八十八年,為本鎮早期客籍人士移入拓墾辜氏農場僅存的典型村落,當年為便於耕作,村人各自在所屬耕地中央營屋而居,遞漸演進而有今貌,而其零散錯落的景緻有別於同里閩人村落如田厝極端集中形態有著相注強烈對比。而此一現象反映出該村落之形成之初日本人已完全控制台灣局勢、社會治安相當良好,有異於本鎮其他在清末即已形成之古老閩人村落因畏懼強盜劫掠而聚居禦侮的景貌。
   客人庄因多數為客籍人士居住而名,又以日據時期屬於第五十二號番號,故又稱「五十二番」;更因住戶多沿砂丘之南營屋居住,故稱「砂崙腳」。
   該村主要氏族「彭」姓之祖彭阿閏於十二歲時(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七年)來台,原住新竹竹東相棋石貢仔庄,不久病死,其弟彭旋梧亦於十六歲時來台尋兄定居,以製樟腦為業,娶黃氏,生貴珠、貴興、貴友三子女,貴興之弟二子彭乾發首先於民國前三年由苗栗頭屋遷入本鎮現址拓墾辜顯榮土地,繁衍至今,目前已傳至廿二世。

村里長:吳朝章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