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東興里
村里長姓名
王元裕
性別
辦公處電話
8956015
辦公處地址
二林鎮東興里福建巷20號
東興里地名由來
東興里
  東興里位於二林市街東南;東接興華、南鄰香田、北與後厝為界,全里約三.八平方公里,海拔廿公尺,西北角劃入二林都市計畫範圍,共三七六戶,一七二三人,分為黎頭厝仔、番社二大聚落。東興原名「黎頭厝庄」,嘉慶十七年設「深耕堡黎頭厝庄」,至光緒卅二年改隸「二林下堡黎頭厝庄」,民國卅五改名為「東興里」。

一、黎頭厝庄

  黎頭厝開發甚早,相傳西元一七七八年福建南安柏埔洪十九鄰之第十九世孫洪純明(生於西元一七五八年卒於一八一五年)(註一)由大陸來台,直接定居黎頭厝,娶妻吳氏(年差四歲,同年卒),育有六子(註二)分別為思旅、思顯、思原、思笑、思倩等,其後另二支柏埔洪氏族親亦相繼入墾,故至今全庄洪氏幾乎盡為該三支之後,今已傳了九世至第廿八代,因此庄內目前以洪姓為主,其他姓氏均為晚期入徙。
   黎頭厝雖早於二百一十八年前即已由東向西開發,並形成約六十戶之大村落,住戶多集中在今興華國小南緣之沙崙邊(註三),但卻於道光年間發生一次不可思議的浩劫,而影響其發展,相傳當年在一次祭祀活動中忽然刮起一陣怪風,所有牲禮豬羊全部凌空飛起,然後散落於原村落正西方(即今村落現址),其後一連三天,村民所飼養的公雞不啼、狗也不吠,河水紅如鮮血,從此相繼發生多次離奇事故,牲畜瘟疫,村人亦迭遭噩運,因而認為應是神明指示依怪風所吹(即現址)遷村,故而集體西遷,並派代表至「五庄仔」迎來香火,在庄東設置「阿隬陀」碑,從此果然災消噩解,諸事順利。「阿隬陀」碑從此成為村人護符,據說因而在其後的二次大戰期間全村無人傷亡,且就連被調往南洋參戰的村人亦全數安全歸來,該碑因而深為村人所篤信,至今香火鼎盛。
   黎頭厝庄於民初之前居住範圍原僅限於「溝東」(註四),至民國初年源成農場開發後,竹、苗客籍人士陸續遷入定居於「溝西」一帶,因此形成一庄有閩、客二大族群的景象。
   至於黎頭厝之名由來,或謂村人有經營鑄造黎頭業者;亦有謂因村莊地形狀似黎頭而來,依地圖顯示該村地形確實酷似黎頭,惟該兩種說法究係何為正確,抑或有其他含意,經訪多名耆老仍無定論。

註一︰東興黎頭厝原始拓墾者洪純明之墓於民初開墾源成農場時被毀。
註二︰洪妻吳氏墓位於活動中心南方約五百公尺處,至今洪氏族人仍共同祭祀。
註三︰據耆老口述︰傳說在今興華國小南側有一沙丘橫亙,狀如臥龍,是上好穴地,
    因庄內首富洪某(因涉個人名譽,故隱其名)經營當舖,聚田百餘公頃生活奢
    華,洪某因結交塗人厝庄女友,為便於幽會,仍自費鑿通往興華塗人厝道路,
    由於開路橫斷「龍身」敗了龍穴地理,而至河流龍血,帶給村人噩運,並導致
    遷村。
註四︰溝東、溝西之分係指以莿仔埤圳路上厝連絡線為界,以東多閩人,以西多客家
    人。

二、番社庄

  番社位於東興里之西南角,隔二林溪與香田里交會,屬該里第七及第十鄰,為典型的移民部落,全村均為客家人,至今村人仍以母語交談。
   番社主要姓氏為張、鍾、黎等,約於光緒卅二年(西元一九0六年)至宣統二年(西元一九一0年)由黎姓二兄弟及張阿其等先後由竹南后厝仔等地遷入拓墾源成農場土地,其後竹南客籍人士陸續入徙結成村落。
   番社地名源於該庄西北方至目前自來水廠一帶原有兩座山崙,崙下臨舊二林溪一帶為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薩人居住之番社,至清道光年間二林社巴布薩人遷徙埔里興吉城,其遺址一帶沿舊習仍稱「番社」,而緊臨番社之香田里稱「番仔田」,亦可為資佐證。據訪百歲人瑞陳筆(註)老先生表示,在其年幼時曾親眼目睹上述番社遺址尚有一戶原住民居住,據陳老先生表示,其所見之原住民婦女衣著華麗並刺有鳥嘴(即鯨面),行走田間小埂健步如飛,但不知何時遷去,而平埔族原來所居之砂崙則於民國初年成立二林農會時因需土石填地而予弭平。

註︰陳筆老先生當年九十三歲耳聰目明、頭腦清晰,對地方事務知之甚詳,陳公卒於民國八十三年,享年一0五歲。


村里長:王元裕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