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外竹里
村里長姓名
顏信鴻
性別
辦公處電話
8961114
辦公處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外竹里中南巷6號
外竹里地名由來
外竹里
  外竹里位於二林東南方與竹塘鄉交界,面積約四.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五公尺,人口計三一八戶,一五三二人,為典型的農業村落。

  外竹形成聚落甚早,約於雍正年間即有零星住戶,至清朝中葉已儼然形成村落。西元一八九八年以前外竹稱外蘆竹塘,為本鎮十四庄之一。

  整個外竹里可謂砂崙與池塘的組合體,該里至今仍是全鎮地形起伏最大的村落,且村內仍有多處砂崙迄未弭平,水塘漥地亦未填滿。

  外竹地名源於村內水塘長滿蘆草,閩人稱之為「蘆竹仔」,故名蘆竹塘,又因竹塘亦名「蘆竹塘」,為區分起見乃將位於竹塘外圍之外竹稱為「外蘆竹塘」(註一),光緒卅二年建制為「二林下堡外蘆竹塘庄」,台灣光復後改名外竹里。

  外竹聚落之形成及發展略可分為下述數個階段︰由於早期鹽水港製糖會社所經營的鐵路客貨運輸業在外竹設有「外竹車站」聯結二林、溪洲、北斗、田中各地。因之外竹早年對外主要交通為鐵路運輸,且極為便捷,而此亦為外竹開拓甚早之主因。

  惟因外竹在鐵路便捷之餘卻也連帶使其對外公路運輸發展極為緩慢,(註二)直到民國廿五年,莊惡九擔任保正任內,因鑑於外竹與二林間之公路運輸有其迫切性,乃積極協地方農民採半強迫性,強勢開闢七米寬之東西向(彰一四七線)公路與彰一六九線竹林路通往二林(註三)。其後外竹與二林間之公路運輸始漸普遍,並因而帶動外竹人口之成長。

  民國四十八年九月,林續與林方宗提議成立「國小分教室」(隸屬中正國小,為今育德國小之前身),當時位於今校址以東至「風吹缺」註四一帶為池塘與漥地,為興建校舍之需要,乃將建校用地之砂崙夷平,並將土石悉數填倒於東側池塘及漥地,至此,原以池塘為界之「新厝」與「舊厝」二庄乃合而為一。由於學校之設立連帶使村內起伏高低之地形趨於完整連貫,對往後外竹之發展甚具意義。

  外竹早期因大多為砂崙與池塘,平地有限且支離破碎,因此全里分成七個小聚落,分別為︰舊厝、新厝、菜園尾、廓內仔、洲仔、後壁厝、及下角仔等。惟發展至今,除洲仔庄毗鄰竹塘較為偏遠而獨立於外,其餘六個聚落已然連為一體,並無明顯界線。

  至於各部落地名由來茲分述於后︰「舊厝庄」為本鎮林派創始人林爐(註五)首先居為此地,其位於國小西南一帶,即今第十鄰及第一鄰部份,因係林爐之舊居,故稱「舊厝」。
   「舊厝」之東方原為水塘,為林氏後人林長森所有,林氏族人繁衍日多,而且水塘之東營建新屋,漸成聚落,故稱「新厝」庄,即今第三鄰一帶。
   新厝之東第四鄰一帶舊稱「廓內仔」,係因早期該處曾設立小型糖廠,俗稱「糖廓」每年甘蔗開始採收稱為「下廓」,結束採收稱為「休廓」或「散廓」,是以該處稱為」廓內仔」。}
   國小之南一帶稱為「下角仔」,即今第二鄰部份,其名源於該處位居外竹之南方,閩人稱北方為」頂邊」稱南方為「下邊」,稱邊緣為「角勢」;因其位於村落南方且為邊陲地帶故稱「下角仔」。
   「菜園尾」則位於外竹東南。因前述外竹多池塘、漥地,地形零散不利稻作,村民每利用池水將零星平地開墾為菜圃,俗稱「菜園仔」,又其聚落形成於菜園仔之南方邊陲,故稱為「菜園尾」。
   「後壁厝」則位於外竹偏北,約於今之第八、九鄰一帶。後壁厝庄名源閩人建屋多坐北朝南,而該村位於外竹之北方,為大多數外竹本庄原有聚落居民住家之後面,閩語稱後方為「後壁」,因而俗稱為後壁厝。

  上述各村落雖各有其名,然於今則無明顯界線。此外竹之另一村落為「洲仔」,即今第七鄰部份之十餘戶人家,因其位於外竹東北角,接壤竹塘洲仔庄(小西村)實際上是與竹塘連結,其村民生活亦以竹塘為中心,其村名實則依竹塘「洲仔」之名,唯其戶籍仍屬二林鎮。

  外竹發展之過程中最為奇特之處在於其拓墾之初為一封閉性聚落,其後由鐵路運輸為主要交通工具,再因「五分仔車」之停駛,外竹車店之荒廢,再轉而積極開闢公路,故而外竹擁有比其他各里更筆直而寬闊的對外通道。

註一︰閩人稱沿海地區為「海口」,稱內地為「內面」,竹塘內距海口較 遠稱「內蘆竹塘」。
註二︰據耆老林方宗表示,其童年到二林讀小學時尚無道路通往二林,故 須繞羊腸小道走田埂上學,而二林至外竹之鐵路客貨運很方便。
註三︰由於莊惡九保正高瞻遠矚,在強大農民壓又下採半強迫方式開闢道 路。民國四十五年,在林方宗任鎮民代表時在其奔走下由二林鎮公 所發放部份徵收道路補償金。
註四︰古稱「風吹缺」位於外竹東南,約於舊火車站以西一帶。
註五︰林爐曾任二林街長(即今之鎮長)、農會信用組合長等要職,由期與好友陳建上在二林溪雙港仔(今之二林國小前舊二林溪)附近設立麵粉廠等生意,後來因意見不合分成二派,各自擁有政治及經濟資源,宿怨日深後逐漸在二林發展成敵對之兩股勢力,亦即今之陳派與林派。

村里長:顏信鴻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