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介紹
中西里
村里長姓名
洪秋邦
性別
辦公處電話
8960194
辦公處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中西里五間巷62號
中西里地名由來
中西里
  中西里位於本鎮之極西,嘉慶十七年設「二林下堡中西庄」,全里人口四七七戶二四0九人,面積五八平方公里,海拔十五公尺,隔中西排水與芳苑、大城為界。

  中西里原為「新厝寮」、「下中西」(註一)、「五間寮」、「八人庄」(註二)、「五間厝仔」(註三)及中西等部落。後八人庄、新厝寮相繼沒落散庄,五間厝仔則與中西本庄合而為一,故今之中西里僅有中西舊社及五間寮等三個部落。

註一︰「下中西」位於今之舊磚窯處,因居民不平安,百餘年前散去。

註二︰「八人庄」位於今之大城鄉垃圾掩場南側、魚寮溪邊,於西元一八九九年水災散庄。

註三︰據已故里長蕭利全口述於七十年前中五路以西只有五戶人家居住故稱「五間厝仔」。

一、中西庄

  「中西庄」之名有謂因其位於二林鎮與大城鄉之中線,又居二林之西,故稱中西,但此說法是否屬實已無可考,惟可確知者目前之中西聚落之開發較晚,遲至光緒卅年(西元一九0五年)前後始由於其南方之「下中西」居民陸續遷入定居,其中以紀氏最先入徙,洪氏等接踵而至,逐漸聚成村落,全庄人口三四九戶,二0八一人。中西庄最特殊之處在於其為日治時期本鎮唯一列入社區規劃的「模範庄」,日本政府有意將中西闢為示範社區,於民國卅一年規劃並開闢出橫三縱四的棋盤式道路,是而有今日整齊有緻的中西庄。

二、舊社庄

  「舊社」為中西里現存開發最早的村落,早於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三年)即建置為「二林下堡舊社庄」,不隸屬中西里,至光緒卅二年始併入中西庄管轄。

  舊社位於中西之正北方約一七00公尺與芳苑鄉毗鄰處,面積僅0.二平方公里,屬於中西第一、二、三鄰,共一一三戶八0七人,居民主姓林、黃,其中客家人氏一戶,餘皆河洛人,為一典型農村聚落,居民生活圈依舊二路與二林聯繫,故雖隸中西里,實則與中西庄幾不往來。據說舊社庄原為平埔族聚居之番社故名為「舊社」,相傳乾隆末年,住於今之二林國中北側至忠孝街附近曾有一村落依沙丘而建,名為「新厝寮」因天然災害全村散去,村人部份遷徙二林街上,部份則遷居於舊社現址,故今之舊社居民多為「新厝寮」散庄時遷入,少部份來自路上厝(今之芳苑鄉路上村)。

  又據當地耆老口述,在芳苑鄉實施農地重劃時曾在舊社庄附近挖出多具屍骨,其埋葬方式甚為特殊,似非漢人習俗,尤以在屍骨之下舖以貝殼每具骨骸腰間又均纏繞一串加工研磨過的獸骨及精緻貝殼,據研判應為平埔族之飾品或錢幣,當時出土遺物據說均存放在萬善堂,此若說舊社之名源為「舊番社」亦有相當大的可信度。

三、五間寮

  五間寮在於西元一八0三年由王功林氏第十四世孫林宗最先生率子榮成、榮丑、榮耗、榮從、榮學、榮章、榮振等七人由番仔田竹圍仔(今香田里竹圍巷)輾轉遷至距離目前村落北方約五00公尺處修築五間草寮定居拓墾,故封名為「五間寮」。

  五間寮屬中西里第四鄰,人口約四十戶,二五二人,位於中西庄之東方,南與廣東厝為界,面積約0.六平方公里。除林氏之開發外,陳、吳、許、詹、洪等亦於嗣後陸續遷入拓墾,相傳民國初年該庄人口已達四十餘戶;至民國十四年日本人強制徵收農民土地成立中西農場種植甘庶,導致多數農民無以維生,紛紛而他去(多數遷去芳苑鄉新生村溪底庄),因而人口大量流失,及至台灣光復後始逐漸繁衍生息至今。

五間寮的特色在於地形封閉、聚落集中,居民多以務農為業,尚保留淳樸團結的農村傳統美德。


村里長:洪秋邦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