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鳥欣賞區

更新日期: 2019/04/30
|
瀏覽人數: 1221人

     濕地飛羽大肚溪口賞鳥區

水鳥欣賞區

大白 鷺  普遍冬侯鳥體長90公分
全身雪白,嘴喙鮮黃,脖子修長成S形。常於河口、潮間帶緩行捕食魚蝦。性極機警,不易接近觀察。

 

夜鷺普遍留鳥體長58公分
俗稱暗光鳥,頭頂和背部暗藍有光澤,胸和腹部乳白。兩眼紅色,三月時頭頂有2或3根飾羽,腳由鮮黃轉呈肉紅色。喜晨昏出沒河口、沼澤、廢魚塭和水田中覓食,以魚蝦、兩棲類、水生昆虫為主食。

 

黃頭鷺普遍留鳥體長50公分
第一期稻作開始,黃頭鷺展現澄黃的蓑羽,出沒水田、草原、沼澤、捕食昆虫和兩棲類,頗受農村的歡迎。俗名亦稱為「白翎鷥」。

   
     

 

普遍冬侯鳥體長19公分
常出現於水田、廢漁塭、沼澤和南岸的潮間帶。收翅後與尾羽形成鴻艷而羽緣尖細得尾部,兒因得名。尖尾鷸是天生的旅行家,繁殖地在北極圈附近,渡冬區遠及南半球。

 

普遍冬侯鳥體長18公分
七月中旬抵達,五月底離去,渡冬期甚長,可能有少數個體已不遷徙。喜單獨沿著魚塭、沼澤、川溝邊緣游走覓食,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翼前有明顯的白色羽向上凸起,為最重要辨識特徵。

 

不普遍過境鳥體長25公分
春季北返族群較多,時有近百的數量進入魚塭內覓食。領域性強,彼此會相互驅趕,亦曾發現與別種鳥類打鬥。嘴尖細筆直,為重要特徵。

    
     

 

瀕臨絕種過境鳥體長60公分
體型彷彿小白鷺,但嘴喙鮮黃,眼先藍色,頭頂有一撮白色飾羽,為最主要辨識特徵。四月至六月初,偶有一兩隻過境大肚溪口,棲立廢魚塭休息,或於潮間帶覓食。

 

普遍冬侯鳥體長27公分
九月抵達,棲息於水田、沼澤和廢魚塭,時有三十隻左右的族群聚集。羽色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與環境融合一體。嘴長而筆直,末端有敏銳神經,可深入泥灘中探測食物。捕獲的獵物過於泥凝,會帶至水中清洗後食用。

 

 

普遍冬侯鳥體長22公分
七月中旬陸續抵達,棲息於水田、沼澤和魚塭區。通常成群涉水覓食,尤其春季北返時,剛春耕的水田常見三百以上的族群。性聒噪好鬥,好奇心很強。警戒時頭尾上下擺動,但不甚怕人,可近距離觀察。

                                                                 以上資料由大肚溪野鳥學會提供
     
 

不普遍過境鳥體長39公分
春秋過境,數量很少。嘴長而筆直,基部紅色,末端黑色。常小群出現於南岸潮間帶和魚塭區。夏羽時,頭至胸部轉呈棕色,甚為醒目。

 

稀有過境鳥體長25公分
春秋過境時偶可見到一兩隻,多半出現於沼澤。雄鳥換夏羽時,頸部有流蘇狀飾羽,因而得名。繁殖地在極圈附近。

 

普遍冬侯鳥體長60公分
十一月主要族群抵達南岸潮間帶渡冬,次年四月離去。嘴甚長而下彎,適合插入沙灘中捕食蟹類。'93~'94年冬,約有1500~2000知在溪口渡冬,可能是大杓橘的主要渡冬地。

   
     

 

普遍留鳥體長29公分
俗稱白面仔,以其臉、胸至腹部的白色羽毛而命名,下腹至尾下均為咖啡色。行走或覓食時,常沿防風林或堤岸邊緣緩步前進,一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草叢躲藏。

 

稀有夏侯鳥體長35公分
每年五月飛抵大肚溪口繁殖,雄鳥夏羽墨褐色,嘴基部至頭頂長出先紅色的額板,十分醒目。通常單獨出現於水田、沼澤和草原。性機警,遇危險,立即竄入草叢中低頭潛行。

 

普遍冬侯鳥體長38公分
每年十月抵大肚溪口,棲息於休耕田、沼澤和廢魚塭,偶有四百左右的大族群聚集。雄鳥頭部棕紅,眼帶鮮綠,尾下鮮黃,狀似鴛鴦,因此俗稱「鴛鴦水鴨」。喜群體覓食於各型水澤,警戒心極強。冬至前後,常遭人張網獵捕,族群數量急速銳減。

   
     

 

普遍冬侯鳥體長50公分
每年十月飛抵溪口渡冬,棲於較深的廢魚塭。雄鳥頭頸棗紅,頭頂鮮黃,雌鳥全身以茶褐色為主,很容易辨認。由於彰濱工業區復工,每年250~300隻的赤頸鴨已遷往他處。

 

體長60公分
綠頭鴨為稀有冬侯鳥,出現於沼澤、廢魚塭或積水的草原。雄鳥頭頸暗綠且有光澤,容易辨識。近年來因人類濫捕獵殺,大肚溪口已不易見到綠頭鴨。 花嘴鴨為普遍的冬侯鳥,常小群與赤頸鴨、小水鴨、尖尾鴨混棲。嘴黑,末端鮮黃,為主要辨認特徵。

 

珍稀留鳥保育類體長25公分
活動於水田、沼澤和廢魚塭,性隱密,遇驚嚇,常就地靜伏不動。雌鳥羽色較紅艷,眼線和翼前側線白色。繁殖期始於四月,雌鳥主動追求雄鳥,但產完卵後就另覓其他雄鳥。一妻多夫制的繁殖方式使野外族群尚維持穩定。

    以上資料由大肚溪野鳥學會提供

     

 

普遍冬侯鳥體長50公分
十月初抵大肚溪口渡冬,集體活動於廢魚塭,與別種鴨科鳥類混棲。嘴甚大而扁長,為主要特徵。雄鳥頭暗綠、嘴黑色,腹下為咖啡色;雌鳥嘴黃,全身大致為褐色。

 

普遍冬侯鳥體長60公分
四、五月過境期較易發現,黑色嘴喙加上鮮黃的先端,成為辨識的主要特徵。

 

稀有夏侯鳥保育類體長24公分
每年四月初進入溪口北岸石礫地形繁殖,九月離去。夏羽時,眼下粗黑線繞過前胸成U字型。嘴黑,嘴基部鮮紅。覓食時,飛行空中捕捉昆虫,由喜好金龜子。

   
     

 

普遍侯鳥體長26公分
俗稱「水避仔」,常淺入水中躲避危險,因而得名。翅膀小,不善飛行,但雙腳掌有類似蛙鞋的不完全蹼,游泳潛水十分敏捷,以小魚蝦和水生昆虫為主食。

 

普遍過境鳥體長25公分
每年四月至五月,與白翅黑燕鷗混和飛抵北岸較多,族群數多在一百五十以上。夏羽時嘴與雙腳鮮紅,下腹和頭頂轉黑。飛行振翅緩慢,常貼著水面慢飛覓食,彷彿蜻蜓點水。

 

稀有冬侯鳥體長47公分
十一月未抵大肚溪口南岸渡冬,以潮間帶蚵貝類和招潮蟹為食,嘴喙粗厚,能咬碎堅硬的外殼。體型大,展翅時約有120公分,需助跑才能起飛。腳有蹼,善浮游。

   以上資料由大肚溪野鳥學會提供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