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宮

簡介

建築沿革 仁和宮為彰化縣邑早期興建的媽祖宮之一。在彰化縣誌道光版中記載著二林街有天后聖母廟,即為現在的仁和宮;始建規模不詳,期間迭經改建,目前只可循著仁和宮壁上三個不同年代的重修碑文和現況建築相比對,約可尋其變遷脈絡。 始建 有關仁和宮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清季李廷壁主修,周璽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刊本的【彰化縣誌】︰「天后聖母廟。一在二林街。」而【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中記載︰「西二林……一帶洪姓住戶聚集之處。在公所路四八號之「仁和宮」,奉祀媽祖,創建於康熙六十年。」因為文獻的缺乏、又無碑文,所以規模已不可考,其餘資料也不可得知。 嘉慶廿年的重修 仁和宮中最早出現的碑文即是嘉慶二十年的重修碑記,由鄭捧日所撰。碑文記載當時的仁和宮位於商業鼎盛的二林街衢中,建築坐北朝南,清溪環其前(即今二林溪),竹木護其後,建築位置可謂鬧中取靜矣。重修重點以改建及擴大廟地為要,碑文中「楹為三進」,記載當時仁和宮即有三進規模。從丁卯年(一八0七年)耆老士紳共謀改作至乙亥年(一八一五年)修築完工,其間己巳年夏(一八0九年)曾因漳泉械鬥地方不安定而停工,同年冬天復工,共費八年時間。廟內現存當時的文物尚有正殿樑上題匾「慈恩浩湯」與神龕左右楹聯「仁同坤元資生舍宏光大、和本乾道變化保合利貞」。 民國十四年的重修 民國十四年,勸募四庄信士集聚眾力重新改建,共費時一年,使得廟貌煥然一新,並且神像重塑、廟器更新、銅鑄改造,盡除昔日蔽舊固陋之象。綜觀廟內現存文物以此時為數居多。 民國五十年的重修 民國五十年八月,眾信籌謀改作,乃成立重修委員會,重修所費時間僅三個月,而且據當地耆老所述,這時候的主體建築只限於翻修屋頂;並由構架上的落款得知彩繪也多為此一時期所做,因此,主體建築並沒有做大幅度更改和變動。 小結 仁和宮從創建及經歷三次重要修建而迄立至今,現貌和碑文相比對後,可發現今日的形貌奠定於民國十四年的重修。在其他文獻資料缺乏下,重修碑文更顯珍貴,唯遺憾的是碑文中沒有提及工匠及材料二項重要資料。仁和宮現況建築的規模是三開間三進深,是前埕進入是歇山式屋面的山門,再者為正殿與後殿,皆屬單脊硬山式建築。整體建築遵循著傳統形制,內藏文物頗為豐富,具短保存的價值。因此,仁和宮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