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沿革

更新日期: 2016/12/08
|
瀏覽人數: 2705人
歷史沿革

• 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本鎮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 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水患將阿束社等流失,餘存平埔族徙居番社口,後徙埔里山區,自此本鎮即無原住民族所居。
• 康熙六十年始設半線堡,六十一年朱一貴起義敗後,隨清軍而來之移民及解甲歸田之兵丁逐漸增多。
• 雍正年間,東西第一、二圳即行創設。
•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 乾隆六年本鎮為半線堡茄黎莊、阿束社所轄。
• 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線東堡部份有中寮莊﹝今中寮里﹞、溪洲莊﹝今在中圍里﹞、孟仔厝﹝今犁盛里茂盛厝﹞、十二張犁﹝今在犁盛里﹞、新庄仔﹝今新庄里﹞、詔安厝﹝今詔安里﹞、茄黎莊﹝今嘉犁里﹞、打鐵山﹝今鐵山里﹞、甘仔井﹝今柑井里﹞、樹仔腳﹝今在柑井裡﹞、竹仔腳﹝今竹圍里﹞。
• 線西堡部份有阿束社﹝已遷徙埔里,地今在還社里﹞、西勢社﹝漢人雜處,今還社里﹞、李厝莊﹝今在嘉寶里﹞、查某潭﹝今嘉寶里﹞、鄭厝莊﹝今在嘉寶里﹞、芋仔潭﹝今地潭里﹞、後莊仔﹝今在地潭里﹞、崙仔腳﹝今在地潭里已流失﹞、塗厝庄﹝今塗厝里﹞、火燒庄﹝今好修里﹞、小月眉莊﹝今在好修里﹞、大月眉莊﹝今月眉里﹞、三塊厝﹝今在月眉里﹞、和美線﹝今和東、和南、和西、和北、四張等五里﹞、四張犁﹝今四張里﹞、七張犁﹝今在山犁里﹞、山寮莊﹝今山犁里﹞、頭前厝﹝今面前里﹞、番仔溝﹝今雅溝里﹞、霞佃尾﹝今南佃里﹞、源埤里、公厝莊﹝今在鎮平里﹞、大霞田﹝今大霞里﹞、竹圍仔﹝今竹營里﹞、營盤埔﹝今竹營里﹞。
•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日軍侵台,由澳底登陸,迨七月初八日進占彰化,設立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後設彰化、鹿港警察署,本鎮即受彰化警察署所轄,堡里村莊,皆沿清代舊制。
• 明治廿九年劃全台為三縣一廳,本鎮地區隸於台中縣鹿港支廳,後移彰化,改隸彰化支廳。
• 明治三十年修改地方官吏制設六縣三廳,縣廳之下置辨務署,本鎮地區線東堡部份隸屬彰化辨務署,線西堡部份則隸和美線辨務署,後於辨務署之下置街庄,後再改街庄為區,以作辨務署之補助機關。當時本鎮地區計有嘉犁、和美線及新港三區..線東堡分彰化、大竹圍、南門口、嘉犁等四區,線西堡分和美線、下見口、新港等三區。
• 嘉犁區轄嘉犁、西勢仔、新庄仔、中寮、柑仔井等五庄。
• 和美線區轄和美線、頭前寮、月眉、七張犁、番雅溝、大霞佃等六庄。
• 新港區轄塗厝庄、陂仔埂、溪底、新港、泉州等五庄。
• 明治三十一年修改地方官制改為三縣三廳,擴大辨務署,將和美線辨務署併彰化辨務署。
• 明治二十九年於和美線設和美線警察官吏派出所轄線西全堡。
• 明治三十三年設中寮警察官吏派出所,轄中寮、竹圍仔、頂竹仔腳、頂柑仔井、下柑仔井、新庄仔、十二張犁、茂盛厝、過溝仔、下鋪等十庄。
• 明治三十四年劃和美線警察官吏派出所所轄部份,於塗厝厝設置塗厝厝警察官吏派出所,於大霞田設置大霞田警察官吏派出所。次年設嘉犁警察官吏派出所。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盟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要求在中國大陸、臺灣、澎湖及中南半島的日本軍方向中國戰區統帥蔣中正投降,中華民國即代表盟軍接管收臺灣。十月二十五日舉行臺灣省受降典禮。十一月八日成立台中州接管委員會,派其委員陳幸西、還有管理員許在泮接管彰化郡和美街,而成立和美鎮公所。
 •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廿五日,全省各部門接收就緒,即行改革日人舊制,廢五州三廳為八縣,並先後置九個省轄市,縣之下廢郡、支廳為區,廢街庄為鎮鄉,當時本鎮隸屬臺中縣彰化區,後廢保甲及部落會以為村裡鄰之制。
 • 民國三十六年八月行政院會議通過台灣省行改區域調整方案,五市十六縣,十月廿一日彰化縣恢復成立,本鎮遂隸彰化縣,其區域如舊迄今未有變動。
本所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文件皆為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 免費開源軟體 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
分享給朋友 Line Line 列印 列印
資料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