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大水災 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初秋,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損失慘重。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二林街大火 一場大火,燒得精光。連儒林路東邊十幾家店面也被燒毀,攤販零售市場只得遷移到現在二林舊市場的地方。 那次火災,燒得很厲害,當時有一個名叫「染仔」的羅漢腳(流浪漢)被燒死,攤販市場旁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喪事,屍體已入殮,停柩於廳堂,眼看火勢猛烈,因怕喪宅被波及,盡速將棺木抬走。有些人受不了炎熱的大火的燒烤,拿著棉被,泡在舊二林溪內,而逃過一劫。有人說,這場大火,是由一位洪姓人家,看書時,不小心引起的火災。 至於這場大火發生的時間,曾代理二林鎮長的洪奎河︰「是在日治時期的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他說︰「記得那時候,他家裡曾載了很多地瓜,在攤販市場販賣,只賣去一部份,發生大火之後,沒有賣完的地瓜,全被燒焦了。後來,聽說那場大火燒死了一個流浪漢。」 而同樣從二林鎮公所退休的魏金髻則表示︰「那次二林街大火,是發生在日本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那一年,二林發生另一件大事,就是「蔗農事件」,文化協會會員之一的李應章被日本人捉去,他的父親李木生病重,家人瞞著他,不久,李木生去世,還未出殯,發生大火災。」 關於那次大火災,說法很多種,也有人說︰二林媽祖廟-仁和宮也受大火波及,說法很多,莫衷一是。如果是與蔗農事件同年發生的話,應該是民國十四年(日本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發生的。 又依據二林仁和宮石碑的記載︰二林仁和宮,於日本大正十四年,曾有一次大整修,幾乎是重建,可能是受大火波及之後,才重新施工整建的,只是石碑上沒有記錄大火災的事情。 臺灣光復後,二林街還有一次大火的記錄,依據二林鎮鎮民代表會的會議紀錄︰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0年)三月十六日夜晚,位於二林街市中心的員林客運公司二林站的燃料油庫爆炸,起火燃燒,油筒一大堆,都被緊急推倒,燃料油順著街道旁的排水溝,到處流竄,大火一起,好多條街旁的排水溝,都跟著燃燒起來,一時之間,店家住戶人人驚恐萬分,場面緊張而且紛亂。這場大火後來如何撲滅?沒有錄,也沒有人員傷亡,以及財物損失的報導,但目前二林街上,年過半百的人,對這場大火,大多還記憶猶新,驚悸猶存。 二林、儒林之辨 二林的地名起源很早,到底有多久?很少人去追查,大都是依據傳說,以訛傳訛,所以,二林的地名來源說法很多。而各種說法都有它的一套理由。 目前流傳於二林地區的民間說法,有下列數種︰一、由牛林轉變而成二林。二、由儒林轉變而成二林。三、當地原來有兩棵大樹或是兩處森林,因而得名。這三種說法都饒有趣味性,但都值得商榷,我們不妨逐一加以探討。 由牛林轉變而成二林的說法是,二林原來是荒蕪之地,到處是野竹叢林,雜草蔓生。漢人初履此地,發現當地有甚多野生出沒其間,所以取名於「牛林」。由於牛林的音、義不雅,所以後來才以「二林」代替「牛林」。至於什麼時候改的?是誰出的主意?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有人說︰二林的原名叫做儒林,因為「儒」字的閩南語發音與「二」相似,而且「二」字也較簡單易記,所以就改為二林。但是有些人對這種說法,持相反的意見,他們說︰二林才是原來的名稱,到清朝嘉慶年間,當時的彰化縣令楊桂森,到過二林,看到二林文風鼎盛,連販賣豆漿油條的小販,都能吟詩作對,驚嘆之餘,認為這地方足可稱為「儒林」,儒林之名因而傳開。 第三種說法,是二林在末開發前,當地有兩處森林,漢人入墾以後,將它取名為二林。也有人說是當地有兩棟大樹,所以將它取名為二林。甚至還有人指證歷歷的說︰現在二林自來水廠東南邊,原來是一個大土崙,門崙上面,就有兩棟大樹,而且那地帶的舊地名是「番社」,也就是原來的「二林社」。簡單的說二木社就是由那兩棟大樹得名的。該土崙的土,後來被人挖去填地基、蓋房子,所以被剷平了。至於兩棟大樹是什麼樹?後來去向如何?沒有人說,也沒有人過問。 對第一種「牛林」的說法,基本上還是與二林有關,因為牛林與二林的閩南語發音類似,基本上是體認到本地區,以前是荒蕪之地,有牛羊出沒其間,所以才有這種「倒果為因」的推測與想法。不過,史書上一直找不到牛林畫字樣與記載。 至於儒林的說法,同樣是與二林的發音有關,史書上同樣找不到相關的記載。只不過,二林街上卻有一條儒林路,位於二林仁和宮東邊,呈南北向,又是一條老街道。又因為儒林兩字頗典雅,又表示文風鼎盛,所以常被地方詩人、文人所引用。 而兩棟樹或兩處森林的說法,很顯然是以中文林推測的,是漢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同樣是不可靠。因為這種說法忽略了漢人未進來開發以前,就有二林這個地名了。 其實,根據史書的記載,二林地區原為荒蕪之處,是平埔族的居住地,荷蘭人進據臺灣之前,即有二林社了,荷蘭人音譯為Gielim,這個字經過漢人的音譯之後,成為「二林」。然後一直沿用下來。這在眾多的說法中,可說是比較有憑據,而且比較合理的一種。 大寒凍 本鎮是靠近海邊的鄉鎮,風頭水尾,每年季節一進入秋末之後,,東北季風強勁,農作物受霜害被凍死,是很頻繁的事,但是地方耆老,對於日治時期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的大寒凍,卻是無法忘懷。 民國十七年(日本昭和三年)冬天,二林地區因受到霜氣,寒流的侵襲,農作物受寒害的情形非常嚴重,日野間所有農作物,以及草樹木,全都枯乾殆盡,幾乎看不到翠綠的東西。那時候主要的農作物是甘藷與甘蔗,甘藷葉受到嚴重的寒害,全都枯乾掉光,甘蔗也枯乾的直接可以當柴火燒,農田裡無一幸存。 在大寒凍的前幾年,據說由於糖價不錯,二林地區很多人賺了錢,蓋大房子。但是遇到大寒凍,農作物無法收成,經濟來源短缺,有許多戶人家,房子蓋了一半,不得不停工。本鎮中西里,有一棟歐式二樓的建築物,外觀氣勢宏偉,頗具氣派(據說︰當時全台只有兩棟,其中有一棟還遠在台南)。就因受到大寒凍的影響,作物沒有收成,財源短缺,所以房子才只蓋一半,隔了好些年之後,再補蓋完工。 二林奇案 本鎮在日治時期,發生一件殺人棄屍案,由於殺人手段殘絕人寰,破案過程又曲折離奇;轟動一時,被稱為本省七大奇案之一。因此,特尋訪地方耆老,以探尋究竟。 這件奇案的發生年代,說法紛紜,大多數受訪者都無法說出這件兇殺案,發生在那一年?綜合多人的說法,發生的年份,大概發生在民國卅年到卅三年之間,即日本昭和十六年到十九年間(一九四一~一九四四年)發生的時間是春末夏初。 據說這件奇案的地因是謀財害命;兇手盧章是二林鄰近的埤北人,被害人石阿房是新竹地區的客家人。兩人同是被日本徵調的軍伕,在軍中認識後,成為好朋友,後來都因功退伍返鄉,各自經營產業。石阿房從事貿易買賣,產業頗大,算是一個有錢的富翁。盧章在家從事農作,生活還過得去。兩人仍常有書信往來,保持聯繫。 發生事情那一年,石阿房帶著三千多元的現金到二林,目的是要買花生到北部銷售。本來他是住在二林旅社(今已毀)房內,盧章來旅社找他敘舊,發現石阿房帶了那麼多錢(當時一般公務人員,月薪才廿元),即動了覬覦之念,而引起謀財害命的殺機。 據說︰盧章向石阿房謊騙說此地治安不好,所以建議石阿房去住他家。石阿房不疑有詐,帶著行李,算了旅社房錢,就跟隨盧章離開二林街上。 盧章與石阿房併走到郊外,盧章順手拿起路邊一枝木材,石阿房問他木棍做什麼?盧章說︰此地村內很多人家養狗,拿一枝木材當打狗棒,石阿房信以為真。不料,走了一段路之後,盧章眼看四下無人,拿起木材就猛打石阿房,石阿房被打,不支倒地,昏死過去,盧章已為石阿房已死,拿了他身上的錢財及手錶之後,又把他拖甘蔗園內,然後自己再回家拿鎚頭,準備扡石阿房掩埋在甘蔗園內。 不料,石阿房又醒了過來,爬行離開原地,但仍然被盧章找到,再次把他毒打到死為止,然後以鎚頭在甘蔗園內挖個坑洞,把石阿房掩埋在甘蔗園內。事有湊巧,掩埋完畢之後,突然下了一陣雨,結果把拖行的路線及血漬,都沖洗的乾乾淨淨,不留下半點痕跡。 石阿房死後,其妻久等不到信訊,隔了數日之後,親自到二林來找人。因為石阿房離家外出時,曾向他的妻子說,要到二林找盧章。所以石阿房的妻子到了二林之後,就先到盧章家裡找他的丈夫。但盧章荒騙他說石阿房回新竹了,還編造回家的日期及時間。石阿房的妻子找不到丈夫,只得向警方報案,這時候,距石阿房被殺的日子,已經半個多月了。 當時負責辦案的警員名叫洪有來,他查詢了很多人,曾經懷疑路上厝賣花生的謝南生,因為石阿房從北部南下,主要的目的是買花生。也曾詢問過邱仔柱,因為他家裡有電話機(當時電話不普及,富有人家才有),而且有人看過石阿房去他家打過電話。到最後,認為盧章涉案最大,所以把盧章拘押起來,但盧章堅決否認,警方也一直拿不到有力的證據。 後來據說,破案的線索,就在那只手錶;原來盧章把石阿房身上搶奪過來的手錶,送給他的情婦阿英;由於那時候,戴得起手錶的人不多,有人懷疑阿英的手錶來路不明,而向警方檢舉。阿英在警方供稱︰手錶是盧章送給他的。這只手錶,又經石阿房的妻子確認是他丈夫的遺物。這一來又加重了盧章殺人的罪嫌,但盧章仍堅決不認罪。 最後,辦案的警察,派人裝扮成石阿房的鬼魂,在深夜裡進入拘留室內,恐嚇盧章,才使盧章俯首認罪。並且供述殺害石阿房的過程,以及掩埋屍體的地點。 當辦案人員押著盧章,到二林郊外甘蔗田,挖掘石阿房的屍體時,曾引來甚多的民眾圍觀,大家議論紛紛,轟動一時。 後來有人將整個事件,編成歌曲,到處傳唱,直到現在,街坊上的舊錄音帶,甚至廣播電台的廣播劇,仍然還在流傳這件殺人滅屍的奇案。 振業會社與陳林分派 地方派系,在本省各地普遍存在,二林亦不例外。二林的地方派系,大致區分為陳派、林派;而且由來已久。根據地方耆老的說法︰二林的陳、林派系的區分,時間大致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的末期。地方派系分裂的起因,是從振業會社的合夥人林爐與陳建上兩人的不和所造成的。 林爐是二林外蘆竹塘(今外竹里)人,曾擔任二林街長,也曾任北斗水利協會理事長。而陳建上,則是沙山庄(今芳苑鄉)草湖人。陳家在草湖是望族,陳建上亦曾擔任過沙山庄長。在日治時期,林爐與陳建上,在二林地區算得上有錢、有勢的地方名人。兩人曾聯手向辜顯榮租農地種植甘蔗,大約先租了三百多甲,成立耕耘農場。後來又合作經營振業會社。 據說振業會社規模也不小,甚至成立二林製酒公司,那時候,菸酒銷售牌照不容易取得,整個北斗郡只有兩個,北斗、二林各一個。振業會社就取得二林的菸酒銷售牌照。後來振業會社又成立信用組合(金融機構,相當於今之農會信用部),供民間存款及貸、放款之用。 後來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溪洲設立糖廠之後,振業會社又向辜顯榮購買田厝(今之豐田里)農地,也列入耕耘農場的分場,振業會社的規模產業更為擴大。 振業會社除了賣酒之外,也賣醬油,至民國廿六年七七事變發生後,酒的專賣牌照被日本政府收回,振業會社又改賣米糧。 振業會社或許規模大,組織人員複雜、磨擦、衝突難免,據說,後來振業會社股東之一的謝蚶目與職員洪天意,因意見不合而起衝突,事情愈鬧愈大,無形中,擴大牽連到多位股東的不和。偏偏振業會社的兩位創始人林爐與陳建上,又各有所偏;林爐與謝蚶目較合得來,陳建上則偏向洪天意這邊,所以整個振業會社的組織,無形中,分成兩派。由於謝蚶目與洪天意的糾紛,一直沒有化解,終於導致林爐、陳建上的不睦,最後,振業會社與耕耘農場,只得拆夥。 由於當時的振業會社,執二林經濟之牛耳,耕耘農場又佔有很大的耕地面積;所以拆夥之後,耕地的佃農,或與會社有來往的商人,有意無意間,也各有所屬,無形中,形成了所謂陳、林兩派。 臺灣光復後,雖然,政府推動土地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佃農紛紛變成地主,但是,陳、林兩派的分派並沒有因而化解,仍然流傳下來。 又因為二林是二林四鄉鎮(二林、芳苑、大城、竹塘)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所以陳、林分派,由各種管道、關係,延伸擴展到二林區四鄉鎮。而且不僅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甚至在民間紮根。 後來,彰化市也因為選舉國大代表,而形成紅、白兩派,結果以後,凡是大區域選舉,各候選人及其擁護者,為求勝選,各地區的派系又起串聯作用,二林的陳派與彰化市的紅派聯在一起,林派則白派與結合。 這種派系之分,在地方上影響很大,尤其是每到選舉期間,派系尖銳對立,糾紛時起。雖然,近幾年來,受到各種關係的牽制,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地方派系觀念,逐漸淡薄,但記得民國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期間,彰化縣政壇上有所謂四大金剛,即四位影響力最大的大老,其中兩位,洪挑、陳大福都是二林人,就可想見陳、林分派,對地方影響之大。